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首善之城
首都文明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對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作出戰略部署,把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新的高度。加強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要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圍繞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堅持首善標準,樹牢首都意識,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更好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更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打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高地,推動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首善之城。
新征程上,要堅持德法共治,深入實施《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法規,提高法治保障水平。發揮首都市民“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獨特精神品質,調動向善向好的內驅力,引導市民自覺成為城市文明的傳播者、踐行者和守護者。
北京文源深、文脈廣、文運盛,富集各類人才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蘊含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大優勢。要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心用情用力保護管理利用紅色資源,推動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協同發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激勵人們以更加堅定的自信、更加堅決的勇氣拼搏進取。大力弘揚北京冬奧精神,深入挖掘冬奧文化遺產價值,持續展現“雙奧之城”魅力風采。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市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把全域全員文明創建作為提升首都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以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為龍頭,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帶動“五大創建”合力并進,堅持創建為民、惠民、靠民,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及時呼應群眾訴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市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要強化黨建引領,深度融通文明城區創建、接訴即辦12345熱線、基層網格化治理等工作機制,深化源頭治理和主動治理,前瞻預判、未訴先辦,以觸目可及的實際效果提升市民群眾的認同感和滿意度。抓好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成果深化拓展工作,鞏固3958條背街小巷整治成果,選樹文明街巷、文明商戶,帶動城市環境面貌和景觀品質全面提升。
社會文明風尚是一座城市的面貌和氣質,是城市發展階段和內涵特質的外在表現。要創新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抓好冬奧籌辦、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成果轉化,引導449.3萬名實名注冊志愿者熱情奉獻,擦亮“志愿藍”“檸檬黃”等志愿服務品牌,打造志愿者的微笑這張“北京最好的名片”。建設用好全市1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62個文明實踐所、6934個文明實踐站,優化“點單派單”精準服務機制,更好地服務群眾、成風化俗。鞏固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連年提升的良好態勢(2021年達到90.06分,邁上90分高位),持續深化公共文明引導,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培育現代文明習慣。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依托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