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深刻闡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努力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開創新局面,向著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
大力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滋養和引領;強調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事業,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工作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教育,用好文藝作品、文化產品、旅游產品等載體,用好公共文化機構、旅游景區景點等渠道,做好宣傳闡釋、社會傳播、教育普及工作。將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貫穿于文化和旅游工作各方面全過程,更好彰顯中國精神、弘揚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塑造中國形象。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研究梳理中華文明起源和特質、構建中國文化基因理念體系,挖掘文化遺產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轉化為堅定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保護好革命遺址、遺存、遺跡,弘揚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讓紅色基因在中華民族扎根延續。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用好用足文化、文物、旅游資源,展示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
建設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強調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優秀文藝作品是歷史和時代的映照,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我們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努力攀登藝術“高峰”。充分發揮重大藝術工程項目示范引領作用,實施新時代國家藝術精品創作扶持計劃、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戲曲振興工程、中華優秀藝術傳承傳播計劃等重大藝術工程,用好國家藝術基金、各類藝術專項資金。突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線,開展主題創作和展示展演展播活動,多維度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樹立正確創作導向、促進作品質量提升。深刻把握文藝發展方向,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并舉,更好適應網絡時代觀眾審美需求、觀演需要,真正拉近人民群眾與優秀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
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合理適度利用,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傳承實踐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強化隱患排查整治,完善打擊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好石窟寺保護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百年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讓“到博物館看展覽”成為社會風尚、生活方式。實施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推進“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推動古籍展示利用。健全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加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管理。實施好非遺記錄工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工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組織好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辦好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遺博覽會等節慶活動。
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強調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是踐行我們黨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我們要以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著力點,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合理規劃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加快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共建共享、豐富設施功能。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服務效能。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廣場舞、群眾歌詠等活動,實施“春雨工程”“陽光工程”等志愿服務項目,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融合發展,建設國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圖書館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走上云端、落入指尖。
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層次、分眾化、高水平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新引擎。我們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建設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促進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超高清等技術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應用,改造提升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傳統業態,發展云演藝、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業態。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示范城市和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持續培育消費增長點,擴大城鄉居民文化消費。
建設現代旅游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強調要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旅游是典型的幸福產業,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人民對旅游產品多樣化、特色化、品質化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緊緊扭住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旅游需求;充分發揮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涉及面廣、帶動力強、開放度高等優勢,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優化旅游發展布局、產品結構,構建類型多樣、特色鮮明、品質優良、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堅持標準化和個性化相統一,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產品、旅游線路,開發體驗性、互動性強的旅游項目,更好滿足大眾旅游時代人們消費需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紅色旅游,促進農村農民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推進“互聯網+旅游”,加快建設智慧景區,推進限量、預約、錯峰制度化常態化。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
建設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國內市場巨大、市場開放度高,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獨特優勢;文化和旅游市場培育監管也是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工作。我們要積極服務擴大內需戰略,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場開發力度,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讓更多文化需求、旅游意愿在國內得到更好滿足、促進消費回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大力恢復和發展入境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堅持質量引領、要素優化、監管高效,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場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加大突出問題、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推進“體檢式”暗訪評估常態化。
建設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強調要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加強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旅游推廣,有助于國內和國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系緊民心相通的紐帶,增進港澳臺民眾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我們要堅持以我為主、服務大局,創新交流方式、優化交流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更好將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轉化為國際共識,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圍繞服務外交工作大局,提高服務元首外交水平,提升配合重大外事活動項目品質。深化雙邊、多邊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文化和旅游領域國際組織工作、國際規則制定,增強國際話語權。加強“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辦好品牌活動,推進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建設。辦好“歡樂春節”“美麗中國”“文化和旅游年(節)”等品牌活動,建好用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駐外旅游辦事處等平臺。加強對外旅游宣傳推廣力度,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涉外旅游接待服務水平,讓更多境外游客能夠來到中國、了解中國。加大對港澳臺工作力度,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合作,提升港澳臺青少年游學交流和實習實踐活動質量。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文化和旅游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