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生態觀的豐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提出“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再到強調“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既講是什么、為什么,又講怎么看、怎么辦,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發展新境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傳承發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提出“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等重要思想觀點,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規律和實踐要求,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強調“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替代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和增進民生福祉的內在關系,鮮明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鮮明昭示了決不走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現代化老路,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決心。(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張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