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榭傄?,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興旺的活力村鎮;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的品質村鎮;著力除陋習樹新風,培育鄉風文明的和諧村鎮;著力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創建治理有效的平安村鎮;著力改善民生,創建生活富裕的幸福村鎮,推動文明村鎮創建有“顏值”更有“氣質”。
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墻體彩繪。
著力發展特色產業 打造產業興旺的活力村鎮
隨著旅游產業化步伐加快,烏當區結合地理、氣候、生態等優勢,把特色村寨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打造推窗見綠、開門見景的“美顏”模式,既為村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也讓這里成為吸引游客的“強磁場”。近年來,隨著“醉美偏坡”“青春新堡”的知名度不斷提升,烏當不斷整合資源,推進鄉村旅游發展,豐富休閑采摘游、非遺體驗游等旅游新業態,鼓勵村民積極發展農家樂、民宿,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以文潤心、以文興業,烏當區以傳統節日、布依“三月三”“六月六”等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為載體,常態化開展文藝匯演、攝影展覽、非遺體驗等民俗活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探索農文商旅融合,進一步展現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
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打造生態宜居的品質村鎮
烏當區堅持“源頭減量、就地處置”的原則,以“干濕分類”為基礎,采取“五點減量法”,減少農村生活垃圾外運處置量。通過多渠道開展宣傳,實行部門統籌、鄉(鎮)負責等方式,以村為單位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將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引進課堂,以學生帶動家長開展垃圾分類等活動;將村民分類責任納入村規民約,建立村民環境衛生“紅黑榜”,明確垃圾分類責任,推行“干垃圾入桶、有害垃圾入袋”。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不斷增強群眾文明意識,營造整潔舒適的村居環境。
烏當區積極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為美麗鄉村“梳妝”,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著力除陋習樹新風 培育鄉風文明的和諧村鎮
烏當區圍繞“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原則,淳“民風”、減“民負”。通過向群眾發放倡導文明新風倡議書,開展鄉風文明下基層文藝巡演、“花畫田園·囍在烏當”集體婚禮等活動,制作宣傳景觀小品、墻繪、宣傳視頻等,弘揚和倡樹文明鄉風。
烏當區結合實際打造“活力烏當·26度同行”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提升志愿服務品質,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增強新時代文明實踐生命力,高質量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奏響鄉村文明新樂章。截至目前,全區注冊志愿者5.8萬余名,組建志愿服務隊伍296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累計時長100萬余小時。
著力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創建治理有效的平安村鎮
烏當區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努力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發動起來,把企業引導起來,把人才吸引起來,把鄉賢凝聚起來,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創新群眾自治模式、推動企業參與社會治理等方式,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努力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合“26度烏當”“行走的紅色課堂”等活動,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創新打造社會課堂、情景課堂、媒體課堂和文化課堂,推動宣講活動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充分結合烏當民族傳統文化,分別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將黨的創新理論編寫成山歌、順口溜等,讓群眾聽的懂、學的會,讓學習宣講“活”起來、“火”起來。
烏當區注重發揮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和鄉賢、文明家庭的模范帶動作用,評選“星級文明戶”,推薦“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每年邀請代表參加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巡演(宣講),在好人廣場公益廣告欄對道德模范進行專題展覽,通過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凝聚鄉村治理力量。
著力辦好民生實事 創建生活富裕的幸福村鎮
烏當區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方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惠民生、暖民生、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孩子良好就學環境,控輟保學,確保義教階段就近入學。積極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入戶調查和宣傳,向村民宣傳參保金額、繳費方式、報銷比例等,提升群眾政策知曉率。
烏當區以全域旅游理念推進鄉村旅游發展,融合民族風情培育旅游特色產業,立足美麗鄉村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優勢,重點打造布依特色庭院、民族文化展館、農旅體驗項目、創意地標性建筑等一批鄉村網紅打卡點,實現村寨形象精彩蝶變。通過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提高村莊的宜居性,同時植入花喵街、楓葉谷景區等商業性綜合體,帶動本地村民就業的同時,解決外來游客休閑所需,激活市場活力,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推動鄉村產業生態經濟循環。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烏當區為打造有風景、有風貌、有藝術、有產業、有人情,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而努力奮斗。(供稿:貴州省文明辦 貴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