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8日晚上播出的《新聞聯播》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在連線“云朵上的山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村時,習近平總書記說:“你們石椅村是汶川地震災后的重建村,如今已經成為全國文明村,我由衷地感到高興?!?/p>
俯瞰石椅村,層巒疊翠。楊安文 攝
1月19日一早,記者驅車前往石椅村。沿著蜿蜒的公路向上,古老的村落在冬季的暖陽下,金光燦燦,滿山的枇杷樹、李子樹也仿佛渡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臨近春節,家家戶戶的小樓上懸掛著金黃的玉米、火紅的燈籠,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新春的喜悅氣息。
石椅村全貌。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明新風·讓文化“舞”起來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記者看到,不少石椅村村民在村里散步談笑,在村廣場上,身著羌族服裝的姑娘牽著游客一起跳著精彩的羌族歌舞,顯示出這座山村蓬勃的文化活力,也展現出石椅村群眾良好的精神文明風貌。
在物質生活好起來的同時,石椅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全面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據石椅村黨支部書記介紹,石椅村常態化開展“三隊三堂三式”理論宣講文明實踐活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結合民族地區特點,探索出“故事式”“演藝式”“指尖式”等本土化理論宣傳宣講新模式。同時通過組建“結親幫萬戶宣講隊”“草根宣講隊”“火塘宣講隊”,組織“大禹智匯講堂”“火塘會”“田間微課堂”等形式,將宣傳宣講融入民族習俗、地方文化、生產生活、文藝創作、互聯網技術,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大白話”,繪聲繪色地把新思想、新政策、新精神送進群眾心中?!?span>石椅村是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羌文化濃郁,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彼f,石椅村以豐富的傳統文化涵養文明鄉風,提升村民精氣神?!氨热缫劳星甲甯栉?、喝咂酒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口弦、羌笛也不斷被加強保護、傳承和利用,并逐漸成為推進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p>
豐富的文化活動提振村民精神。楊安文 攝
為了傳承羌族文化,以文化潤民心,涵養文明新風尚。石椅村組建文化志愿服務大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點,以羌年非遺傳承人母廣元為核心志愿者,傳習羌族優秀文化,給村民講羌族優秀家規家訓,教村民學習羌歌羌舞,傳承羌繡技藝。
石椅羌寨景觀。袁矛 攝
載歌載舞的石椅村村民。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產業興旺·讓百姓口袋“鼓”起來
“3月有賞花采茶節、6月有枇杷節、7月有李子節、冬至有轉山會、臘月有年豬文化節、正月間還有龍燈節,一年四季咱們村里都熱熱鬧鬧的,我們的日子也是越來越美了?!闭驹谧约诣凌藞@前,村民陳繼述開心地向記者描述著當下石椅村的美好生活景象。
2008年,陳繼述和鄉親們一起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并跟隨村里的步伐種起水果,開起農家樂。2022年,陳繼述家的枇杷園和李子林都迎來好收成,自家的農家樂也生意紅火,眼看著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他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村民熏制臘肉。袁矛 攝
近年來,石椅村以災后重建和鄉村振興為契機,緊抓“文旅相融、農旅并舉”的思路,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和鄉村旅游業,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奔小康。石椅村成立石椅村水果專業合作社,104戶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形成“村集體+合作社”集體經濟模式,整合全村水果種植農戶,規范管理、統一銷售,并注冊“羌山綠寶”商標,打通線上銷售渠道,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產業興旺帶來鄉村旅游的發展。石椅村建成了通村旅游通道,依托特色水果產業,開辦枇杷、李子采摘節,優質農家樂越來越多。此外,村內還開發了羌民俗體驗、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學等7類旅游項目。
治理有效·讓鄉村美起來
圍繞鄉村振興工作,石椅村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努力改善人居環境,讓環境更加優美,讓生活更舒心?! ?/p>
俯瞰石椅村,層巒疊翠。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2008年汶川地震后,石椅村的房屋、道路以及基礎設施受損嚴重,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石椅村新建了具有羌族傳統風格的房屋、寨門、廣場,高標準修建了進村入組公路。同時,為了給居民一個更加方便的居住環境,石椅村村委會還積極爭取資金,接通了飲水管網,建成全縣首個村級電動車充電樁和充電驛站,鋪設了燃氣管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居環境也實現了“大變身”。
石椅村不斷推進村莊美化、庭院美化工程,讓村莊顏值不斷提升。在垃圾處理上,形成“村上收集、鎮政府轉運”的處理模式,做到垃圾日產日銷,并且建立了村莊保潔機制,配備了衛生保潔員,及時清理道路沿線、溝渠等區域的衛生。為激勵村民愛護環境,石椅村還設立了人居環境“紅黑榜”制度,充分調動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呼吁大家共同努力營造一個空氣清新、環境靚麗的美麗家園。
如今漫步在石椅村村道,整潔的環境、寬闊的道路,排列有序的民居,一幅羌風羌韻濃郁的新農村景象呈現在眼前。(圖文供稿:四川省文明辦 四川文明網 記者 李林晅 袁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