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樂的文化墻體,引導群眾崇尚文明;鮮活生動的文明實踐,引領群眾崇德向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倡導群眾除陋習、樹新風……
自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之后,貴州省黔南州處處刮起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特別是2022年以來黔南州持續深化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將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工作全過程,探索出一條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鄉風文明之路。
從“外在美”到“內涵美”
從三都水族自治縣城區乘車,一路駛向都江鎮,途經所見皆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錯落有致的房屋、平坦整潔的水泥路和一群和善且悠然的村民,儼然構成了一幅“整潔、舒暢、和諧”的美麗鄉村畫卷。
“如今的鄉村真是大變樣,老百姓的房子漂亮了,硬化路也通到家門口,村里環境整潔多了,我們的生活也更美了……”據壩輝村村民介紹,近年來,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緊緊圍繞“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從整治全鎮環境、改善鎮區容貌等方面入手,按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快進鍵”,開啟鄉村面貌換“新顏”模式,擦亮鄉村振興文明底色。
在黔南,鄉村換新顏的不僅僅只有三都,強化環境整治,讓村容村貌實現“干凈整潔”向“顏值內涵”轉變,是多年來整個黔南州所作出的共同努力。2018年以來,黔南州把鄉鎮環境整治作為“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活動的有力延伸,將文明行動覆蓋到鄉鎮、村居,著力深化“一引領、保兩潔、三提升、治七亂”,全州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群眾文明行為得到大幅提升,旅游環境呈現整潔有序的局面,鄉村環境“顏值”“品質”得到雙提升。
鄉村振興,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實。文明鄉風既美在景,更美在心。
如今,黔南州通過打破傳統的“說教式”宣傳教育模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群眾吸引到宣傳教育活動中來,涌現出龍里縣“山歌伴飛新思想”、獨山縣“理論+花燈”文藝宣講、甕安縣“猴場紅色文化宣講”等一批宣講項目和品牌,真正做到了“春雨潤物細無聲”。
從“一處美”到“處處美”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模范典型是最生動的價值觀,文明鄉風的塑造需要榜樣去引領。
近年來,黔南州從個人和集體兩處著手,一方面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激發無數干部群眾主動參與文明創建比拼的熱情,持續培樹先進個人典型;一方面結合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在各縣(市)、村(社區)著力打造一批鄉風文明建設示范點,通過示范帶動,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推動全州鄉風文明建設工作。
“在洗馬鎮第二輪鄉村環境整治‘擂臺賽’中,我們沒有拿到好名次,這次我們要努力拿到好名次,給臺上村爭光?!饼埨锟h洗馬鎮臺上村劉家莊組環境整治牽頭人劉秀文告訴記者,近年來,龍里縣連續三年組織縣、鄉、村三級開展文明實踐“大比武”11輪,發動農村黨員群眾10萬余人參與,通過鄉風文明賦分爭優的方式,獎勵先進、激勵后進,有效提振了群眾精氣神。
踐行家庭美德,敬老愛幼;夫妻恩愛和睦,守護相助;鄰里團結友愛,社會和諧……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當地通過以家庭為核心,建好家庭榮譽墻,讓群眾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當主人、唱主角,增強群眾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歸屬感、責任感,而這些身邊好人以言傳身教,將新時代鄉風文明傳達給更多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都勻市則通過“打擂臺、大比武”,推動創建了小圍寨街道大河村上壩、歸蘭水族鄉大定村巖腳寨、墨沖鎮新蒙村拉補乃等16個榜樣示范村寨,有效激發了全市“趕學比超”的氛圍。
“楷模榜”“文明榜”“先賢榜”。如今,黔南正努力營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讓文明的一個個“盆景”成為一片片“風景”。
從“一時美”到“長久美”
“有了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的約束,村里濫辦酒席的現象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逐步深入人心,村里的風氣越來越好?!逼教量h通州鎮村民告訴記者,之前當地人因吃酒花銷導致家庭負擔的不在少數,現在倡導紅白喜事簡辦、其他不辦,隨禮控制在200元以內,酒席每桌400元以內,群眾們都非常支持。
近年來,黔南州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組織各縣(市)以縣為單位進村入戶摸排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農村地區移風易俗重點問題排查研判以及專項治理。鼓勵各縣(市)立足本土風俗實際、探索創新,把握好時、度、效,有序、有效地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從根本上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其中,貴定縣通過“建、查、改、引”四字訣,持續整治陳規陋習,全方位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福泉市推出“八大碗”特色菜譜,嚴格規范“紅白事”就餐標準,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大興節儉之風;龍里縣大力倡導文明祭祀新風,引導群眾文明祭祀、節儉祭奠,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助力文明城市創建等。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為功、常抓不懈。
為了讓文明之風從“勁吹”向“久吹”轉變,近年來,黔南州突出群眾主體地位,立足實際,探索創新,積極組織召開黨員、村民會議,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建立紅白理事會,推廣“積分制”“清單制”試點,強化群眾自治,實現基層治理由“被動“向“自發”轉變。目前,全州已實現1463個村(居)“一約三會”(村規民約、人民調解委員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全覆蓋。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如今,以文明為鄉村鑄魂,以新風為文明塑形,繪就了一幅幅美麗鄉村新畫卷,讓文明新風在黔南大地勁吹,推動黔南鄉村從“外在美”向“內涵美”、從“一處美”向“處處美”、從“一時美”向“長久美”的美麗蝶變。(供稿:貴州省文明辦 黔南日報 記者 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