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不斷創新,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文化建設,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為鄉村振興凝神聚力。
文明鄉風唱出來
在共青城市蘇家垱鄉大橋村小學,國家級非遺西河戲傳承人陶桂水帶著一群孩子們,裝扮著全套行頭,濃墨重彩,唱起了《大美共青》。稚嫩的戲腔,天真的神情,讓人聽出了生活的美妙。
“西河戲”原名“星子戲”,俗稱“星子大戲”,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臺詞多為鄉音俚語,唱的是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講的是優秀傳統文化,村民愛演,更愛看。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鄉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也為陶桂水的劇團帶來了新機遇。共青城市蘇家垱鄉因勢利導,把歷史悠久的西河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結合,創新理論宣傳方式,組織老戲曲師傅將國家政策、優秀家風、移風易俗、防溺水等改編進西河戲。每逢農閑、過節時分,陶桂水便帶領劇團在全鄉進行巡回演出。
“我們戲劇團里這些藝人一直默默傳承,鄉村舞臺雖小,但卻能傳遞鄉村文明大能量,我們將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與他們一起盡最大的努力把這種傳統歷史名劇,繼承下來,傳承下去?!碧展鹚硎?,經過改編后的西河戲,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讓人感覺親切,小孩子也喜歡看。在共青城市澤泉鄉長塘村,村委會還開設了“西河戲”非遺傳承小課堂,把發生在村民身邊的孝老敬老、喜事簡辦等真實故事,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將鄉風文明唱進群眾心坎里。
風俗之變,關系盛衰。僵硬的講道理,不如讓人愿意看、喜歡看。舊瓶裝新酒,用傳統的戲曲唱新時代故事,用文藝的形式倡導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才能在廣闊鄉村生根發芽。
文明鄉風變出來
在共青城市蘇家垱鄉水口村,代表著宗族文化的祠堂被村“兩委”打造成了村文化禮堂、文明講堂、學習課堂、議事廳堂和幸福養堂。原本的“一堂”變成了“五堂”,莊重肅穆的祖堂也更可親,更歡樂。
近年來,蘇家垱鄉水口村村委會因地制宜,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宜居建設、黨的基層陣地建設等,整體提升人居環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高標準打造水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突出祠堂“一堂多能、一室多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以“傳家風、亮家訓,老有樂、少有教,聽戲曲、憶鄉情”為主題,將文明實踐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以文明新風潤養鄉風民情。在這里,既有農家書屋,也有體育場地,有愛心食堂,還有“心連心”課堂,寒暑假村里的孩子們再也不愁沒地方去……村民們感慨,現在不僅能在祠堂辦紅白喜事,還能開展文化活動,學習道德知識、法律知識、農業知識、電商知識等,還能在這里處理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之類的小糾紛,小小的轉變真正發揮了大作用。
在此基礎上,蘇家垱鄉水口村成功舉辦了共青城市首屆鄉村太極拳展演賽、水口村首屆民俗文化節、“新時代、新農村、新風貌”為主題的群眾文藝匯演等活動,傳統文化融入了文明實踐,文明融入了村民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移風易俗。
多種宣傳載體,多樣宣講內容,讓移風易俗如春雨般浸潤鄉村……鄉村之美,美在“顏值”,更美在“氣質”,在持續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共青城市及各鄉鎮堅持由表及里立體推進,移風易俗帶來的文明鄉風,正轉化為共青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各個鄉鎮不斷闊步向前。(供稿:江西省文明辦 人民網 張欣悅 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