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化藝術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溝通的橋梁。通過開展多層次的文化藝術交流,既可以讓世界從文化上了解中國,也可以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情感上認同中國,有助于進一步拉緊不同文明之間的人文紐帶,促進民心相通。
文明是抽象的,而代表文明的一件件文物、典籍是鮮活而生動的。中國文物是中華文明璀璨悠久、博大精深的見證和傳承,文物外展是“中國擁抱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1973年,法國巴黎小皇宮博物館,一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驚艷亮相。展覽為當時的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新中國的窗口,開啟了中國文物外展的新篇章。近10年來,中國文物出國(境)展覽500余項,成為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金名片”。2017年,中國“秦漢文明”特展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160余件秦漢藝術珍品展示了秦漢兩朝長達4個多世紀的藝術與文化。2018年,中國“華夏瑰寶”文物展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國家博物館展出,264件展品覆蓋秦、漢、唐、宋、元、明、清等中國古代歷史階段,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發軔、成長與傳承。2021年,“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線上展覽在“中國希臘文化和旅游年”開幕式上推出,實現兩大古老文明穿越時空的第一次線上邂逅。這些展覽讓世界各國觀眾近距離接觸并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的文明。
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跨越時間和空間,在增進人類之間的理解與和諧,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民族音樂已有幾千年文明史,從殷商時期的陶塤、骨笛到隋唐、五代的琵琶,再到宋、元時期的二弦,博大精深,源遠流長。1997年中央民族樂團應邀赴美國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等17個城市進行巡回演出,并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成為第一個進入卡內基音樂廳的中國樂團,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中亞自古就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例,許多中國樂器,如琵琶、二胡、揚琴、嗩吶等,都是通過古絲綢之路流傳到中國,經過改良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8年“歡樂春節”巡演中,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將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國之瑰寶》帶到烏茲別克斯坦,當地民眾第一次現場聽到中國民族音樂,深受感染。音樂拉近了不同國家、民族人民心靈的距離。
影視作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形式,承載著文化傳播、溝通、交流的作用和使命。優秀的影視作品捕捉和呈現各國人民的生活,真切展示不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狀態。近10年來,在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和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等的帶動下,已有1600多部、總時長6萬多小時的中國優秀影視節目被譯制成36個語種,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一批優秀作品推廣至非洲國家及絲路國家的主流媒體,《媳婦的美好時代》《醫者仁心》《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等劇集相繼在國外掀起收視熱潮。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大量的影視節目借助國際互聯網平臺加速出海。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電視劇在優兔(YouTube)上至少有1億海外追劇粉。優酷、愛奇藝、騰訊這些中國自主平臺的國際版也有很多用戶。大量中國視聽節目打開了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不同國家、民族雖然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文化藝術大有可為,更應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林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