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麗江古城建起了‘紅色驛站’,商戶的業余生活豐富了,游客、戶外勞動者也有了臨時歇腳的地方,遇到大小難事有地方尋求幫助了。小小的驛站凝聚起濃濃的人情味?!苯?,云南麗江古城景區探索“紅色驛站+”新模式,強化為民紓困、便民服務等功能,擦亮了“黨建紅”底色。
麗江古城充分整合機關、街道、企業、社區等資源和力量,圍繞“遺產+景區+社區”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黨務+政務+服務”全域便民服務體系,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真正將為人民服務干在實處、做到細處、落在深處、暖到心里。
“驛站+學習平臺”打造“精神加油站”
“紅色驛站”設置了云嶺先鋒黨建書屋、宣傳展示展板,在黨建書屋設立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角”,免費提供給廣大市民和游客使用,讓他們在休憩之余加強學習,致力搭建學習平臺;在電子顯示屏、景區觸摸屏滾動播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麗江古城黨建工作宣傳片,把有形陣地和無形陣地結合起來,把服務功能和教育功能結合起來,強化打造宣傳平臺,將“紅色驛站”打造成為流動黨員學習的“充電樁”,抓好黨員思想政治建設。
“驛站+活動平臺”打造“心靈休息站”
“紅色驛站”設置了黨員學習活動室,購置了黨員電教設備、學習資料、娛樂器材等,為支部黨員開展活動、志愿服務隊隊員休息、學習及交流、開會培訓提供便利條件。黨員可以到黨員服務驛站提前預約,參與黨工委打造的“三大基地”組織的主題黨日活動、黨內政治生活、文化活動等,加強溝通交流,使驛站成為黨員心靈交流、思想交流的良好平臺。
“驛站+供給平臺”打造“文化交流站”
依托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滇西北革命根據地暨邊縱七支隊紀念館、天地院、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等28個黨員示范文化院落,建強“紅色驛站”陣地,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用好文化名人資源,舉辦各類文化交流座談會、論壇和沙龍等,豐富文化供給平臺;組織黨員參加網上組織生活、進行各類學習、開展交流互動等,鼓勵下載使用“云嶺先鋒”和學習強國App,加入流動黨員微信讀書群,參加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主題黨日活動,參加麗江古城名家講壇、大研講壇等文化活動,促進黨員間的文化交流。
黨員書屋。李映芳 攝
“驛站+實踐平臺”打造“民俗體驗站”
開拓“黨建+民俗實踐”的新模式,聚焦開展全民健身、用電安全、綠色出行、文明家風、非遺傳承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協助街道和社區在驛站開展書法比賽、納西服裝展示、花燈制作、傳統美食制作等傳統活動,動員麗江古城從業人員廣泛參與,體驗了解本地風俗,樹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讓麗江古城的民俗文化與時俱進,與日常實踐相融合。
“驛站+公益平臺”打造“先鋒示范站”
以“紅色驛站”為紐帶,通過組織開展景區黨員志愿服務、社區共駐共建等工作,動員麗江古城居民、經營戶和常住游客中的黨員參與文明勸導、民情收集、政策宣傳、平安巡查等社會治理活動,引導更多居民積極主動融入城市治理,協助推動社會治理服務橫向延伸。同時,以志愿服務提高非公黨建工作質效,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水平提升,鞏固和提升黨員先鋒示范帶頭作用。
麗江古城黨員服務驛站。李映芳 攝
“驛站+服務平臺”打造“便民自助站”
“紅色驛站”聚焦麗江古城居民、游客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將補貼申報、事項代辦等公共服務,法律援助、健康義診等志愿服務,居家養老、教育托管等專業社會服務做優、做精、做細,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原則,24小時免費開放。依托黨員服務中心和古城景區內6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充實服務內容,以點帶面形成工作合力,常態化提供充電、熱水、閱讀、休息、暖心藥包等自助服務設施。通過麗江古城綜合管理服務中心服務平臺、麗江古城智慧黨建平臺等,實現物品租借、旅游咨詢、旅游投訴、退換貨、信息查詢、場地使用、參觀文化院落、參與志愿服務、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實現黨員需求的智慧化、便捷化、自助化。
“驛站+智慧平臺”打造“基層治理站”
將綜合指揮平臺與“紅色驛站”結合,實行24小時值班、全天候監控,對麗江市旅游投訴處理平臺、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官網、麗江古城旅游投訴監督電話、麗江古城輿情監控中心、麗江古城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相關平臺收集的麗江古城旅游咨詢、投訴舉報、來信來訪以及各職能部門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手機端上報的相關問題,進行集中受理、限時辦結,實現了隨時隨地網上辦公、實時在線溫馨服務,把“紅色驛站”作為加強基層治理的有效形式、重要平臺,察民情、解民意、辦實事的重要渠道,使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有效能。
“小服務”匯聚“大民生”,“小驛站”托起“大黨建”。麗江古城“紅色驛站”堅持高起點、高質量,突出“精”,做細“新”,力求“實”,近3年來,驛站共服務海內外游客102.2萬人次,為麗江所有黨員和市民提供了一個集休閑、服務和學習于一體的多功能共享空間。(供稿:云南省文明辦 云南文明網 通訊員:李映芳 李秀梅)